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支持殡葬行业发展(支持殡葬行业发展的措施)

2024-09-10 11911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殡葬服务的意义
  2. 殡葬行业如何创新发展
  3. 从事殡葬行业是种怎样的体验

殡葬服务的意义是什么?亲人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一旦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与这个人有较好交集的亲友都会来悼念。而殡葬服务就满足了社会的需求,那么殡葬服务的意义是什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满足社会“处置遗体”的需要

  

只要社会存在,死亡事件就会按比率的发生。人死了,就需要处置遗体,否则就会引发传染病流行所以,殡葬从一开始就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生存的社会目的。

  

“处置”遗体有两个意思:一是“处理掉”遗体,如埋葬、火化等;二是“安置好”遗体,即要妥当安置,不是随意处理。任何社会,处置人的遗体都有一定的文化禁忌,必须受过一定训练的人士才能胜任。比如,给遗体沐浴、更衣、防腐、化妆、装殓入棺等;死亡又是一个比较受忌讳的对象,一般人不太情愿介入。所以,社会上就自然会产生那些“有能力”、“有资质”(如巫师、师公)从事殡葬事务的阶层,而且他们的存在对社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

  

我们是“人”,具有生命的尊严。因而,死后需要以“人”的程序来安排人生的最后一站。比如,中国人常以“死得像条狗”或“死无葬身之地”等语来比喻某人死得没有尊严,就是这一意思。

  

我们是“人”,经历了一生的辛勤努力,养育了儿女子孙,赢得了人生的成就。死后,需要人们对我的人生予以某种“认可”,子孙后人、生前友好对我的离去“致敬示爱”,承认我的“人生的意义”。

  

我们是“人”,明知生命是有限的,但仍然希望享有“永恒存在”。“彼岸世界”对于我们是一个无法用经验证实、也无法用经验证伪的命题,于是,宗教就用信仰的方式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尘世给人们提供“永恒”的替代满足。如悼词、墓地、墓碑文等,就是延续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类替代物,以便我们身体不在了,我的“精神”仍然能够“永垂不朽”。任何的殡葬和祭祀都是以“生命永存”、“灵魂有知”为假设前提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一句名言:死亡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死者眼一闭,脚一蹬,走了;但活着的人,却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面对。

  

死者是生者的亲人,与生者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或是生者今后赖以幸福生活的支柱(物质支柱、感情支柱、精神支柱等),或他们的离去尤其是突然离去,会对生者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伤害。他们一时难以接受。所以,一场合格的殡葬活动(仪式),实则是在“慰藉”生者的心灵。慰藉就是安慰、抚慰。比如:殡葬仪式给丧属们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过渡,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安慰,现代殡葬服务理论中有“悲伤辅导”一说,就是指的这种安慰等。至于给死者提供安慰,那属于“临终关怀”的范畴。

  

四、满足社会对于“孝道”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孝道”是一个核心原则,它延续到殡葬领域就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治丧被抬高到“孝道”的高度,治丧是履行“孝道”的场所,比如,孝子孝女、孝棚、孝服、孝鞋、孝棍、守孝(居丧)等,都被赋予“孝”名;若不守孝道,被斥为“不孝之子”,在社会上就会受到排斥,难以立足。正由于此,历朝历代也将治丧中的“孝道”作为施行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杠杆。

  

殡葬,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亦归属于服务类。殡葬行业与其它服务行业虽有所区别,但侧重点是一样的,都注重于服务——人本服务——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做到好的服务,令人满意的服务,作为服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就是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它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也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服务意识也是以他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为了别人满意,不惜自我谦让、妥协甚至奉献、牺牲。多为别人付出的人,往往得到的也会更多。缺乏服务意识的人,则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价值倾向,把利己和利他矛盾对立起来。从本质上说,这违背了人与人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规律。

  

殡葬服务是为人服务,不仅是为逝者服务,更是为生者服务。殡葬服务的最高目的在于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些都是做人的工作,因而,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原则就成了殡葬服务的第一原则。

  

视亡者如同类,视丧户如亲属,承认死者的尊严,以虔诚的态度为死者服务,这便达到了人道主义的高度。在这一意义上,殡葬服务相比其它的服务行业更能能直指人的生命深处,对人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因此,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服务意识,用‘心’服务。

  

服务是一种让客户感到满意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内心中,感觉被强迫着做某一件你很反感很排斥的事,你认为自己能把这件事做好么?做不好,你会想方设法逃避做这件事,监督者一有不慎你就做走样了,为什么,这就是意识的问题。任何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只能控制人的行为,但控制不了人的思想和意识。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受外在的压力约束,而是被意识所影响。因此,有着良好的服务意识,对工作本着敬畏之心,是作为服务人员应着重具备的。

  

除了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服务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优质的殡葬服务是指高质量的、具有人性品味的、现代社会所应有的殡葬服务。它具体的可分为四个方面:

  

1、全方位服务。全方位服务指殡葬单位给丧户提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全面服务。全方位服务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时间上,指从收敛、整容化妆、防腐冷藏、殡仪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寄存乃至丧宴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空间上,则指尽可能的拓宽殡葬服务的范围,增设服务项目,以方便丧户治丧。从人性化服务的高度,殡葬服务应向前、向后作一定的延伸,即临终关怀,安慰临终者安抚家属,协助家属做好治丧的准备,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以及丧事的善后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就是一切为了丧户,只要能方便丧户治丧,减少他们的悲痛心理使他们感到满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人道主义的殡葬服务精神。

  

2、温情服务。温情服务即对丧户态度温和、表现出同情心。殡葬服务不能像其他服务行业那样搞“微笑服务”,故而提倡温情服务。要善待逝者。对逝者要表现出应有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要善待丧户。对丧户要态度亲切、语言温和、解说耐心、服务周到,对丧户的要求尽力予以满足。尤其是对丧户的提问,不能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应表示抱歉,并告诉丧户应当问谁。

  

丧户的社会地位、金钱多寡、文化层次、性格脾气以及助丧人群的情况各不相同。对此,我们都要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一视同仁,为丧户提供温情的殡葬服务,而不能根据对方的社会身份、殡葬消费额的多少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温情服务,是心贴心的服务,使丧户感到我们是他们治丧时的依靠、最可信任的人。

  

3、规范服务。殡葬服务规范化的意义在于防止服务行为随意性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和事故的发生。规范服务就是殡葬服务的一言一行都有规可依,得体入时。让丧户产生亲切感,信赖感和尊敬感。

  

4、文明操作。所谓文明,是指社会发展的程度,人们的教养程度。殡葬服务的文明操作就是要按照人性的要求、科学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操作,不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相互依存,相互服务。从广义的“服务”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所需,不都是别人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吗?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只有大家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了服务的意识,激发起我们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真正的“人本服务”。

  

墓园是人文纪念的平台,要承担着安葬亲人、祭奠故人,免费提供祭品、乐队和礼仪服务的任务。几年来,仰义西郊公益性生态公墓始终以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坚持管理就是服务这个方向去行动,落实民政局的惠民政策,为顾客提供墓葬、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环保葬的同时,在服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铺红毯、送菜肴、祝福墙……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有史以来,殡葬文化就深受重视,殡葬服务要提供的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支持,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陵园里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是清晨工作,按照不同分工开展不同服务,但都需要细致严谨。

  

但陵园要做好,就要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就得要求各陵园拓宽服务范围,做好一条龙服务,随着需求来适应市场变化。不仅要有开放式的殡仪馆,还要有细节化的东西,如免费班车,约定的时间去接客人,清晨给大家准备免费的热饮,准备足够的扫墓专用小毛刷,以供人们需要。

  

市民陈先生就很推崇仰义西郊公益性生态公墓里的人性化服务,他感觉“特别靠谱”,在葬礼的前几天,陵园的工作人员会给他打电话,提醒带哪些证件,什么时间节点该做什么等细节,如果因为墓碑有一点小瑕疵,提出擦碑服务,也会有专业的人帮你一起去完成,你的心情会感受到温暖。

  

时代在进步,殡葬方式也在改变中,民政部在去年推出“互联网+殡葬服务”方案,预计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这项方案的提出让很多远离家乡的亲属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祭祀亲人。

  

远在香港的邓先生,年初就通过远程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祭祀。在仰义西郊公益性生态公墓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在亲人的墓前送上鲜花,点上蜡烛,摆上食物:苹果,可乐,日式料理,还有上海菜和温州菜,并替代邓先生读表达哀思的文字,替亲属削苹果送给亲人,整个场面感动又肃穆。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感觉亲人被尊重被很多人爱着,思念之情得到安慰。

  

除了通过网络进行祭祀,民政部也提倡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实现殡葬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抛弃固旧的墓葬方式,树葬便是其中之一,市民李女士就因亲人实行树葬而全程受到暖心的免费接待。仰义西郊公益性生态公墓里的工作人员全程包办了一切事务:提供礼仪车、殡仪馆接灵、全程免费树葬仪式。

  

——2021年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需求稳定增长且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殡葬改革的政策推动了我国殡葬服务行业的发展。受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2015年以来我国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稳定增长。未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也将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这将为殡葬行业带来更大的需求;

  

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殡葬支出也将不断提高,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自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起,国务院多次完善并修订我国殡葬管理条例。我国殡葬改革的政策推动了我国殡葬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国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近年来,我国殡葬行业相关机构数量波动较为明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据民政部发布的《2019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060个,其中殡仪馆1677个,殡葬管理机构890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431个。其中,自2015年起殡仪馆数量已连续4年减少。

  

我国把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方划为火葬改革区。各地坚持以推行火葬为殡葬改革的主攻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火葬的普遍开展,促进了火化率的整体提高。

  

受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2015年以来我国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死亡人数达到998万人,其中火化遗体数为522.7万具,遗体火化率为52.4%,较2018年提高2.2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火化遗体数达555.8万具。

  

注:民政部暂未公布2020年火化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2019年,除2015年略有下降以外,我国死亡人数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2019年,我国死亡人数达998万人。在新冠疫情爆发和老龄化人口增多的影响下,前瞻估计2020年我国死亡人数约为1000万人。

  

前瞻根据业务遍布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十余座城市的公墓单位及殡仪服务机构——福寿园公司的墓园销售服务和殡仪服务收益情况计算,2020年平均殡葬费用(包含墓地)为26378元/具。

  

前瞻以此为基准,利用2014-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测算出我国每具遗体平均殡葬价格,结合我国历年死亡人口数计算,2020年中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38亿元。

支持殡葬行业发展(支持殡葬行业发展的措施)

  

未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也将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这将为殡葬行业带来更大的需求;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殡葬支出也将不断提高,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前瞻按每年死亡人数1000万计算,假设年均消费支出增长8%,至2026年人均殡葬价格将提升至4.1万元,则2026年我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114亿元。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我是上海摆渡人的一名一线员工,这题我会。

  

从事殡葬行业是种怎样的体验?其实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我的答案是——平平无奇。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殡葬人来说,做这行的感受能用八个字简单概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句话基本可以完美套用在任何一个场景。

  

我入行前和大家一样,对殡葬行业最大的印象就是“工资很高”,毕竟小道消息满天飞,今天这家一条龙一单赚了3w8,明天那个殡仪馆值夜班一天1600......我身边也有“慕名而来”的面试者,结果光速被现实教育。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浅算一笔账:

  

殡仪馆人员的平均工资是6-8k,殡葬服务公司的一线员工在1.5w左右,乍一听不算低?但殡葬从业者的工作性质是24小时待命的全年无休,遇上过亡高峰在医院和殡仪馆连轴转是常态,期间还要和各种突发状况“斗智斗勇”。

  

死亡是随时随地会发生的事,他们不可能挑时间走,我们不能因任何理由去挑客,死者为大,这是殡葬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就这样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双重劳动,放在上海这个人力最贵的城市,我们挣的是辛苦费。我不管老一条龙的“高薪”,但大部分殡葬人的实际付出远高于收到的这份工资;

  

图为摆渡人白事管家李辰彤参与《三悦有了新工作》宣传拍摄

  

第二点就是工作情况吧,如今殡葬行业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入行,为啥?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做殡葬不用和活人打交道,是社恐福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殡葬行业本质上是为“逝者”提供服务,但是亲朋好友和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就消失,如何做一场既能体面圆满送走逝者、又能对亲朋好友起到精神抚慰的好葬礼就尤为重要。

  

在整个3-5天的治丧流程中,一线殡葬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丧家的沟通,只有详细了解逝者的生平、丧家对葬礼规格的诉求、乃至这个家庭需要的帮助,才能真正做好一场逝者和生者都满意的殡葬服务,哪怕是专业技能岗的遗体整容师,同样需要与家属沟通,按照需求为逝者修复遗容。所以殡葬不是只和死人打交道的行业,和活人打交道恰恰也是殡葬服务的重中之重;

  

也会有听到人说:“和家属沟通算什么难事,不就了解下需求嘛”,的确,走马观花似的沟通当然不难,真正沟通的成本和难度在于“千人千面”,每一位逝者的背后都有完全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环境,今天张家五个子女对父亲的葬礼各有见解该听谁的?明天李家孤老过亡又该和哪个亲戚沟通?要做到让家家户户满意,不是靠程式化的你问我答就能做到的。

  

再把这样的沟通强度乘以365天、覆盖全上海16个区,想必大家应该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说殡葬是体力+脑力双重劳动了。

  

在这里分享一位我司的“传奇”生命策划师小曹,96年生的他已经在殡葬行业摸爬滚打5年了。他从进公司的第一天到现在,只有和他对象订婚那天请了半天的假,并且仪式一结束又立马回归工作。他要么是在和家属沟通,要么就是在去和家属沟通的路上,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打电话给他,永远都在5秒内接通,30分钟内到目的地。

  

这样的工作强度却是我司一线殡葬人的日常,身体力行的辟谣了网上说殡葬行业非常清闲的言论,工作太累的时候大家也会相互调侃退休养老吧,前一秒捧着茶杯说着,后一秒就穿上代表专业殡葬人的黑色制服风风火火的走了,因为此时正有家属手足无措地等待着我们的帮助,第一时间赶赴家属和逝者的身边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你如果不信,我们非常欢迎你来跟着我们策划老师跑一天~

  

在殡葬行业的这些年里,我最意外的一点是身边殡葬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家一没有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二没有面对死亡波澜不惊,究其原因就是看过了太多不一样的遗体、经历了各种死亡场景,才更容易体会到一个人的死对亲朋好友的影响有多大,说这是一场情感上的“地震”也不为过。死亡无法感同身受,但家属的悲伤我们看在眼里,那我们就尽己所能地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和慰藉。

  

其实工作外我们也只是一群有笑有泪的普通人,这份普通但不平凡的职业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会。累吗?真的很累;难吗?怎么不难,但我们以生者不愿面对的死亡为开始,通过用心的殡葬服务让人生最后的告别变得体面,让更多家属由衷的感叹一句“亲人走得很圆满”,的确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殡葬真的是常人不想来,但值得更多人投身的行业。

  

愿更多人懂得死亡的郑重和责任。


复制成功